重庆市江津区牢固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发展、抓就业、抓民生、抓产业竞争力的思想,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率队到江津检查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对江津职业教育发展成绩给予高度肯定。
多元办学,打造职教聚集区
江津在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中,定位于城市发展新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呼唤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为此,江津内外齐抓、公办民办并重、中职高职并举,不断壮大职教办学规模,已成为全市职教聚集区之一。
优化区属职业学校布局。投资6亿元实施区属公办职业学校合并改造提升工程,促进了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利用。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在基础建设、土地使用、实训基地、招生就业、学生待遇、教师职称评定等方面,民办公办同等待遇,激发了民办学校发展活力。
入驻了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依靠良好区位优势,先后引进6所高职学院和1所中职学校,扩大了江津职教规模,提升了办学水平。
强力保障办学需要。严格按师生比标准核定教师编制,对学校招聘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给予财政补助;对全区中职学生免学费、免住宿费、补助生活费;区财政设立职教发展专项资金,今年已增加到2400万元,连同中央、市财政补助资金,不断改善职教办学条件。目前,全区共有职业院校教师4100人,在校学生近8万人。去年招生2.8万人,约85%来自区外,聚集辐射作用明显。
改革创新,打造职教示范区
江津坚持走校地合作、校企结合、产教融合、工学联合的办学路子,打造特点鲜明的职教办学模式。
校地合作。组建西部最大的重庆工商职业教育集团,涉及36所职业院校、80家知名企业,开启了全市集团化办学先河。依托职教集团精良的师资力量和众多的学生资源,在江津工业园区设立职教创业园。去年园区产值1166亿元,预计2020年达到3000亿元以上,可新增就业岗位18万个,切实满足了职教学生就业需求。“园团互动、服务产业”办学模式实现了育人与用人的“零距离”、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
校企结合。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在资源共享、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员工培训等领域全方位结合,实现校企一体化发展。如,重庆能源职业学院与世界500强迅达(中国)电梯合作建成电梯实训馆,成为西南地区首个从事培养电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产教融合。6所高职学院虽不由江津直管,但都与区里形成了共生共荣合作关系。建立了政府部门联系职业院校工作制度,有关部门在要素保障、配套设施、办学环境、学生创业创新等方面给予职业院校大力支持。各职业学院依靠智力资源,与区政府联系部门开展深度合作。
工学联合。推进学校与工厂、教室与车间、教师与技师、学生与学徒、理论与实践、作品与产品、招生与招工、育人与增收等“八大融合”,促进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等“三大对接”,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大互动,专业与产业的同发展。
突出质量,打造职教先进区
江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职教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抓“三名”工程,提升人才质量。名专业工程方面,机电一体化、工程测量技术等19个专业成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名师资工程方面,引进培养全国职教名师31名、市级名师83名、“双师型”教师2708名,“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到66%。名技工工程方面,打造以品端、技精、体健为内涵的“江津技工”品牌,94%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拿到“双证”。
二抓“三紧贴”,探索育人新路。各职业院校设置专业紧贴生产生活需求,着力构建了与全市“6+1”支柱产业集群和江津区工业五大主导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体系。教学实施紧贴技能技术提高,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8个、市区级实训基地19个,让每位学生都能接受两个月的教学实践和一年的顶岗实习。育人管理紧贴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实现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同步推进。教学成果从书本知识评价改为职业能力评价,从课堂考试评价改为车间操作评价,从终结性评价改为过程性评价,从复述性评价改为创新性评价,探索了一条育人新路。
三抓产业支撑工程,提升生产质量。全区职校学生约三成留在本地就业,2009年以来累计向区内工业企业输送技工5.5万人,培训产业工人2.5万人次。富集的职教资源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来江津投资,全区规模工业企业356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4家。江津职教正促进“江津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为江津工业增量提质升级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抓职教民生工程,提升就业质量。全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率在98%以上,就业稳定率在93%以上。近3年来,职业院校开展各类社会培训约20万人次,培训新型农民约5万人次。一些学校还引导学生创办微型企业,边学习边创业。
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大有可为。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推动人力资源从数量型向技能型转变。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