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让乡村师生过上体面的生活

发布时间:2015-12-04 10:00:57

浏览量:

分享到: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让乡村师生过上体面的生活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是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本报2012年曾报道覃塘区推进办学条件均衡、师资均衡、教学均衡的经验,引发了读者关注。如今,覃塘区积极响应,重铸乡村学校尊严,使众多乡村学校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让乡村师生过上了体面而有尊严的教育生活。

  从着力实现“条件均衡”到重点关注“人”,覃塘区这3年做了什么,发生了哪些改变?

  时隔3年,重返广西贵港市覃塘区,采访相近的主题,到底有无必要?刚到贵港市,覃塘区教育局局长曾伟杰似乎看出了记者的疑惑,这位教师出身、当过多年校长的朴实汉子,二话不说,拉上记者,开始了一天的下乡之旅。

  尽管已是11月底,但广西仍然如春天一般温暖,满眼绿色,充满生机。同样生机勃勃的还有一所所各具特色的乡村学校和面带微笑的乡村师生。在记者走访的7所学校里,学生们或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上课、练习书法、绘画,或在干净整洁的操场上进行各种民族体育活动,或在劳动基地锄草、施肥,即使在偏远的农村初中,学生们也有属于自己的社团活动。

  在许多地方,乡村学校日益萧条是不争的事实,为何覃塘区的乡村学校却能越办越好,并且办得美丽而有活力?说到底,是因为他们的目光从来没有离开人,没有离开乡村,没有离开乡村文化。

  “造个窝,做个媒,给菜地”

  “初冬,外面下着小雨,两位特岗教师在漏雨的瓦房里做晚饭,宿舍窗户简单地用报纸糊着,风呼呼地吹……两人都是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她们的父母如果知道了,怎么会忍心和放心!”2012年,曾伟杰出任覃塘区教育局局长,回忆起上任伊始在一所乡村学校看到的情形,他至今仍难掩愧疚之情。

  不仅是新来的教师,扎根已久的教师也没有安身之处。在覃塘区南部的大岭乡新济小学,当时只有一幢孤零零的教学楼,大部分教师的住所离学校都比较远,路况不好,能在学校有个宿舍是每一位教师期盼的事。

  “尽管已经开始落实国家保障性安居住房政策,但当时覃塘区教师公租房仅有40套,缺口2400多套,给教师稳定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算账后的曾伟杰没有被困难吓倒,心中的目标反而更加清晰:一定要给教师造个窝、安个家。

  为此,曾伟杰多次到贵港市和覃塘区的国土、安监、消防、住建委等有关部门提出诉求,说明解决教师住房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最终获得了上级部门的支持。但到了建设环节,却因土地归属问题无法与村委会达成一致,有些公租房准备建造时却一度无法开工。于是,曾伟杰带着相关科室工作人员走家串户,多次与村民、村委们谈教育,谈公租房建设对于教师安心从教的意义,终于获得了老百姓的支持,此后出现的“硬骨头”也都被啃了下来。2014年12月,新济小学教师高高兴兴地住进了崭新的公租房,不再为路途奔波而辛劳。

  新济小学只是覃塘区乡村学校近年来变化发展的一个缩影。2012年至2015年,覃塘区共建成教师公租房、周转宿舍2422套,涉及全区10个乡镇138所学校145个单体工程。

  “2016年,覃塘区已向市住建委申请722套保障性安居房。随着这些工程的落实,全区教师的住宿问题将基本解决。”曾伟杰的一块心病落地了。

  覃塘区越来越多的教师住进了公租房、周转房后,生活条件以及待遇也逐步改善:所有中小学在编在岗教职工按人均每月300元标准落实乡镇工作补助;在偏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分类给予每人每月200元-400元的生活补助;小学教学点分两个档次补助标准发放教学点教师生活补助,第一档次每人每月250元,第二档次每人每月200元。

  教师待遇提高、居有其所后,覃塘区教育局还当起了“媒人”,给身处偏远乡村学校的未婚教师搭平台、牵红线,多次组织未婚女教师进军营联谊,组织全体未婚教师参加全区“因荷有偶”联谊活动,帮助未婚教师解决终身大事。而变成新房的周转房或公租房,区教育局免费统一配备“四件套”:书桌、椅子、书柜和床。在覃塘区的不少学校,还有一项“标配”:教师在校园里每人分得一小块菜地,课余时间可以种青菜,自给自足。

  “我们之所以重视教师‘安教’,想尽办法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朴素的愿望:让乡村教师能够体面而有尊严地从教。”曾伟杰动情地说。

  “进家门,拉家常,谈教育”

  今年9月,覃塘区蒙公乡高占小学教师陈彩仙每走进一个学生的家,都会忍不住流泪,看着学生稚嫩的脸庞,还有那一双双黝黑的小手,心疼学生的同时,陈彩仙在心里默念:一定要担起“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责任,多给予学生关心和关爱,决不让学生因家庭问题而辍学、厌学。

  陈彩仙是覃塘区近两年来走进学生家庭的众多教师中的一员。为了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增进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从2014年春季学期起,覃塘区教育系统开展“千名教师进家门、拉家常、谈教育大家访”活动,通过家庭、社会平台,让全社会参与教育管理,从而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立体教育模式。

  活动开展至今,覃塘区有近5000名教师参与“大家访”,足迹踏遍10个乡镇145个行政村,家访学生人数5万名以上,结对子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859名,落实帮扶资金13.05万元和扶贫助学资金5178万元,每年有1.7万名左右的家庭困难寄宿生受惠。

  “留守儿童逐年增多,凸显许多社会问题,学生无人监管屡见不鲜,另外贫困生、单亲家庭也不在少数,家庭关爱的缺失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覃塘镇姚山小学教师李怀莲在偏远乡村进行家访时,除了关注学生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的关心外,还带去了爱心企业为每个困难家庭学生准备的2000元救助金。

  “教育的问题不能仅靠电话或者短信解决,好教育需要面对面交流。我们用心做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覃塘受教育这几年,能够打好影响一辈子的基础。”在曾伟杰看来,“大家访”活动对年轻教师的成长也大有帮助,“年轻教师学会了拉家常,在与家长的交流中丰富了阅历,并在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后,更好地改进教学。”

  “十个一,缩距离,同成长”

  近年来,覃塘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一直保持在96.43%以上,除了通过“大家访”活动,让教师把学生“喊回学校”外,更重要的是把“音体美和活动”作为避免学生辍学的一大法宝。

  对于音体美课程来说,缺少专业对口的教师是全国乡村学校普遍面临和长期面对的困难。但覃塘区不等不靠,根据本地实际,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走教巡教”制度:从城区学校选派美术、音乐、体育等紧缺学科支教教师12名、走教教师24名到边远乡村学校施教;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根据全区农村小学点多面广、村小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音乐、美术、体育等科目教师数量不足的实际,推行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巡教,并制订出台详细方案,由各乡镇学区抽调本乡镇初中、小学名师、骨干教师组成相关学科巡教小组,定期到村小开展大课堂授课。

  覃塘区教育局教师工作负责人告诉记者,2015年秋季学期,全区共安排巡教人员183人,确保小学课程开齐开足,有效地保证了师资的均衡。

  师资问题解决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覃塘区开展了“十个一”校园才艺表演活动,每个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参加讲一个故事、背诵一首诗、唱一首歌、跳一支舞、奏一首乐曲、制作一个手工作品、绘一幅画、写一副字、拍摄一处美景、表演一项体育技巧等活动。

  每年,覃塘区157所学校近5000名教师参与指导和组织工作,8万多名学生分别参加其中一项以上活动,做到“校校有活动,人人都参与”。

  有了教师的鼓励与指导,学生的变化显而易见。记者走访三里镇中心小学时,五年级学生阮钰就落落大方地秀起了自己的毛笔字。她的班主任在一旁兴奋地说:“对于内向的阮钰来说,以前要让她表演一个才艺,比登天还难,更别说要在这么多人面前表演了。她能有今天的变化,要归功于‘十个一’活动,这一活动让像阮钰这样的乡村学生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培养了自身的气质,缩小了与城里孩子的差距。”

  对于自家孩子的变化,三里镇中心小学家长闭秋菊看在眼里喜在心底:“孩子在参与活动中展现了才华,增强了自信,学会了合作,还提高了素质和修养,为孩子以后追逐梦想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树文化,建基地,留味道”

  一个午后,记者走进了覃塘区蒙公乡民族初级中学的校园。在偌大的操场上,跳竹竿舞、跑板鞋、抛绣球等壮族传统体育活动依次进行,学生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校园。

  “我每天都抽空参加板鞋、竹竿舞等传统壮族体育活动,在活动中追寻壮族先民的足迹,领略壮族文化精华。我为自己身为壮族人感到骄傲!”九年级学生黄钰婵自豪地对记者说。

  当越来越多的“老物件”在乡村凋零的时候,覃塘区学校却将传统壮族民俗、壮族艺术、壮族文化引入校园,将壮族语言、壮族文化、壮族体育引入课堂,带领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走进蒙公初中的“那文化馆”,水碾、龙骨水车、土纺纱机、石磨、箩具、衣饰……46个种类361件展品,琳琅满目,置身其中,古老的壮族农耕文化扑面而来。

  蒙公初中校长陆国敏介绍说:“学校不遗余力推进壮文知识普及和壮语言应用,让传统壮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时代中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学校留住了乡村和民族的气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根在何处。”

  不仅让学生走近展品,农耕文化也走进了覃塘区学校,学生在校就能亲身体验先辈文明。蒙公乡高占小学是一所只有100多名学生、12名教师的乡村学校,这所学校有粉刷雪白的教学楼、宿舍楼,更开辟了一个种植园,建了一个小小的动物园。

  记者下午3点多来到这所村小的时候,正值课间,学生们三五一群,徜徉于植物园间,不时感叹茄子开花了,西红柿结果了,哪些作物该施肥了……该校每个班级都分有一块小小的“自留地”,从开垦、施肥、播种、护理等,全部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而在动物园里,学生们正在观察小鸟和兔子,一个低年级小姑娘因为个子低,竟然一下子跳到一个高个子同学的背上,认真观察兔子进食,引得围观的同学一阵大笑。

  站在一旁的曾伟杰,看着学生天真烂漫的举动,他也开心地笑了。“乡村学校要有乡村的味道和气息,我们就是培养孩子对土地、对庄稼、对农村的感情。”曾伟杰说,当越来越多的农民远离生养他们的土地的时候,作为教育人,我们更要培养乡村孩子对土地和乡村的感情。

  说起文化,覃塘区还有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标配”:全区所有中小学的大门都是新的,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徽标。这些徽标全部由学校师生设计完成,没有一所学校花钱请广告公司帮忙设计。

  “3年多来,覃塘区中小学校投入校园文化建设经费5000多万元。目前,学校的环境建设、绿化工程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学校整体布局动静相宜,有机协调,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三区’分离,呈现出全区城乡靓丽建筑在校园、美丽环境是校园的格局。”覃塘区副区长、宣传部长胡强介绍说,该区的许多学校形成了自己的校园特色,如覃塘镇三中建造了百米文化长廊,覃塘中心小学设置了德育宣传墙,三里镇一中、石卡镇一中因地制宜,建成花园式学校等。

  “覃塘教育这几年能够迅速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的优先决策、优先安排、优先保障和全员参与,让我们的‘底部攻坚’行动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曾伟杰激动地说。

  覃塘区委、区政府领导也做了很好的表率。这两年,每逢节日慰问,覃塘区委书记李建锋很少再去好学校,而是到位置偏远、基础薄弱的学校去。“只有我们把那些偏远薄弱的学校也办好了,才是真正的均衡。”采访时,李建锋特别强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不能做表面文章,因为做教育不能追求吹糠见米、立竿见影的效果,教育是谋未来的事情,要一件一件事情地做好,打好基础。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贵港市 广西 师生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技工学校|轨道运输专业技术工人|甘肃轨道|甘肃技校|甘肃职校|甘肃培训|兰州地铁|兰州技校|兰州职校|兰州培训|兰州铁道学校|兰州高铁专业学校|甘肃地铁专业|兰州铁路 轨道|兰州铁路乘务|兰州轨道交通|兰州乘务专业学校|兰州高铁专业学校|兰州高铁学校|高薪就业

精彩专题 MORE >
技能大赛荣誉榜单 普高班、职高班、就业班 升学渠道

北大校长林建华“上大课”邀师生研讨发展之路

财商教育是“创富时代”的公民必修课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秦陇校区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