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构想提出后,迅速成为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但其中某些话语可能会产生误解和抵触。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关于“一带一路”的各种话语表达,构建得体的话语体系,更多地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我国关于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新一轮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描绘了美好的前景,举世瞩目,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支持和响应。但应该看到,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持观望态度,甚至出现了某些质疑和误解,其中固然有国际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我们关于“一带一路”的某些不尽恰当的话语表达似乎也不是没有关系的。据我们观察,“一带一路”构想提出后,迅速成为国内最热门的话题,相关宣传、解读、呼应、畅想铺天盖地,形成了非常强劲的舆论氛围。这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固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某些话语站在他国的角度看,会有不爽之感,甚至可能产生误解和抵触。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关于“一带一路”的各种话语表达,调整某些不恰当话语,构建得体的话语体系,以避免引起他人对“一带一路”构想的误解和担忧,更多地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话语基调居高临下,令人误解
就现有的一些关于“一带一路”的说法看,话语基调与中央“一带一路”构想的主旨不完全合拍,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主要表现是,有些解读片面强调中国自我的动因和需求,或者一味强调对他人的帮助。这两种表达容易让他人产生中国在倾销、扩张或施舍的错觉。其实,这与我国关于“一带一路”所提出的“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主旨是不太吻合的。例如谈到“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和动因时,不少文章都与“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紧密联系,这容易让人感到,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就是向外倾销其产能、产品等,由此产生扩张之嫌。例如,2015年1月4日新华网文章标题就是《“一带一路”提供消化过剩产能路径》,2015年4月2日经济日报发表的文章说:“‘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利用百度指数考察可以看出,“产能过剩”在“一带一路”提出之前一直处于平稳的使用状态,2013年急剧攀升,当年10月达到最高值。笔者在2015年10月26日使用百度搜索“一带一路产能过剩”,得到了6,330,000个搜索结果。可见人们将“产能过剩”和“一带一路”紧密联系起来了。“产能过剩”一般指生产能力或生产的产品数量、能够处理的原材料数量超出市场消费能力。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都出现过产能过剩的情况,他们往往利用企业破产、兼并重组、扩大内需、贸易输出等多途径消化或输出过剩产能。我们将“一带一路”跟“产能过剩”直接挂钩,是不合客观实际的。据有关资料看,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产能过剩”的严格标准。从全球统计数据看,中国的产能利用率跟其他国家相比也不算低。将“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和动因主要归为“产能过剩”既不合实际,又矮化了“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意义。同样的道理,把“一带一路”的提出与“外汇资产过剩”挂钩也是不合适的。
又如,2014年8月11日中国经济网刊发的一篇文章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腾飞,中国在更多方面有能力帮助别国。”“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成果,可以为中亚等各国借鉴。”2014年6月5日人民网的文章说:“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经济,逐步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百度百科介绍“一带一路战略”说:“‘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我国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路径”。“这是中国在近200年来首次提出以中国为主导的洲际开发合作框架”。这些表述对于体现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表达“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当然是正确的。但面对国际受众,很容易被人解读为居高临下、张扬自我、谋求主导地区和世界的理念和姿态,尤其是像“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成果,可以为中亚等各国借鉴”之类的说法,很容易被误解为对他国指手画脚,不利于有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关键词语火药味浓,让人生畏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之后,国内相关地区纷纷响应,各地就本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表看法,推出各项举措。于是出现了很多充满激情的表达,例如: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东北亚区域的核心区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从‘桥头堡’迈向‘一带一路’”“无论是‘东出海’还是‘西挺进’都将使我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五通’”。“排头兵”“主力军”“高地”“桥头堡”“西挺进”等原本是军事用语,虽然这里都是使用的比喻义,但它们含有的那种进攻性色彩仍然很明显,听起来咄咄逼人,令人惧怕;与此相近,“辐射中心”和“核心区域”强化了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主导地位,对内使用当然没有问题,但对外宣传也欠妥当,因为容易让人感到你想主宰别人,会让人感到威胁。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上述表达中的那些关键词本来是汉语的常规表达,如果是纯粹的国内宣传也未尝不可,但忽视了“一带一路”建设是与相关国家的共同行动,我们面对的受众还有众多国家,相关的任何表述如果不考虑其他国家受众的感受,忽视文化差异,完全按照中国人的表达习惯进行国际对话,就难免会使对方产生不解或误解。我们在倡导“民心相通”的同时,却习而不察地使用了一些在他人看来颇具攻击性的词语,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疏忽。国外有人之所以错误地认为“一带一路”规划是中国的扩张性战略,是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除了政治经济原因之外,跟我们话语表达不合适,也是有着一定关系的。
要把事做好,先把话说好
“一带一路”建设是相关国家合作共赢的大好事。如果要想把这件事做好,首先要构建得体的话语体系,发出合适的声音,让他人能听得明白,听得悦耳,听得放心,正确理解我们的善意。这样才能赢得信任和支持。
要把话说好,必须充分考虑对谁说、怎么说的问题,必须充分考虑话语效果反馈,也就是我们的话语最终能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必须讲究言语策略,得体表达。为避免话语失当造成负面影响,必须努力建构合适的“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第一,要校准话语基调,按照中央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精神,构建以合作共建、互利共赢为主旨的话语体系,充分体现“亲诚惠容”的主旋律。
第二,系统整理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性词语,在充分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政治生态和语言表达习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优选词语,调整不合适表达,尤其对涉及“一带一路”核心理念的表述,要选好词句,明确阐释其内涵,避免歧义和误解,以求最佳表达效果。
第三,组织不同领域专家,专门研究涉及“一带一路”关键词语的外文翻译问题,一一确定相关重要语种的对译形式,对外发布,引导社会规范使用,也为相关国家提供翻译样本,以免误译误用,为国际上正确理解“一带一路”理念创造条件。
第四,增强“一带一路”话语权意识,针对国际上有关话语反馈,进行及时、灵活、有效的应对,争取主动,避免被动,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话语环境和人文环境。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一带 话语 体系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技工学校|轨道运输专业技术工人|甘肃轨道|甘肃技校|甘肃职校|甘肃培训|兰州地铁|兰州技校|兰州职校|兰州培训|兰州铁道学校|兰州高铁专业学校|甘肃地铁专业|兰州铁路 轨道|兰州铁路乘务|兰州轨道交通|兰州乘务专业学校|兰州高铁专业学校|兰州高铁学校|高薪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