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眼下一些中小学校长的日子颇不好过,因为没有“特色”,学校在教育部门的各种评比中吃了亏,或受到批评或被质疑。个别校长甚至因无力搞出“特色”而自卑,觉得没有面子;学校也被认定为“薄弱学校”。但也有一些学校,虽然没有“特色”,校长、教师却恬然自安,不以为意。
所谓特色,在于不同于一般,人无我有,总而言之,一所学校要形成特色,总得有个几十年的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至于最终能不能被社会认可,则不得而知。人有我强而已。学校的特色,不同于商业、手工业的特色。基础教育之要义在基础和普通,同一标准之下,可“特”之处并不多。学校特色的形成,往往在于特殊的办学优势,在于长期的文化积累,在于具有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在于有高于一般的教学优势,在于长期锤炼而成的独特风格,等等。
谁曾想,几年时间,中小学狂风暴雨地“特色”起来,遍地“特色”,为特色而特色的现象并不鲜见。而且,这些“特色”还能变来变去,每一任校长似乎都是打造“特色”学校的高手。
教育界被“特色”折腾,官僚主义的政绩观难辞其咎。相当一批分管官员未必懂教育,从他们视察中小学校时只打听“特色”便足可证明。也许他们认为,有“特色”才算是好学校,才谈得上有“创造性”。受社会浮躁之风影响,大批学校热衷制造“特色”,泛滥成灾。中小学正常的课程、教育活动,也被包装出“特色”。“特色”之初,不过是一些学校发展了体育特长项目,或是开设一般学校开不出来的选修课,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至于有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尚有待时间验证。
一段时间以后,“特色风”大炽,一所学校说不出“特色”,就得看领导摆脸色,评比验收要吃亏。于是各种“特色”蜂起,滥竽其间:小学生写毛笔字,算“特色”;会背诵乘法口诀、百首唐诗,算“特色”;跳绳、踢毽子、拔河、乒乓球、山地车等运动,算“特色”;在操场上集体表演给爸爸妈妈洗脚,算“特色”;穿上古代服装磕头祭孔,算“特色”……当教育新闻充斥这些光怪陆离的“特色”时,学校教育本该做什么反而无人重视了。学校过于关注“特色”,就有可能忽略“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一味追求所谓“特色”,不惜弄虚作假,势必扭曲常识,形成“反教育”。
如果家长有理性思考,可能会担心孩子的成长: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有可能在不同“特色”的学校就读;学科学习遇上有各种“特色”的教师,上五花八门的“特色”课。学生经历种种“特色”,被涂抹得失去本色,思维方法和世界观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今后会不会无法适应正常社会?如果认为这些“特色”不会影响学生正常的思维情感,那有没有“特色”岂不也无所谓吗?
创“特色”学校作为行政指令、评价指标,危害不小。有学校斥巨资打造“特色”,有学校请来专家帮助总结归纳“特色”,有的利用家长资源开设活动性课程充数,有的甚至求助于形形色色的文化公司帮助策划宣传,打造一所“特色”学校……总之,“特色”几乎成了教育的“行业病”。然而,“特色”来得太快,“褪色”往往也用不了几天。至于某些学校把“特色”当保护色,行应试教育之实,更是等而下之。
在“教育”二字前冠以“特色”的符号,然而都以“家常”面目出现,口味略有不同而已。不过,豆腐毕竟只是豆腐,即使有了五百种,也不是多么了不起的事,不能代表中国美食的水平,称之“某某教育”,最早被作为教育“政绩”曾经流行一时。十年前就有业内人士做过统计,喊出“某某教育”口号的竟有近五百种。这就好比豆腐和豆腐干,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制作方法,更不意味着国人从此可以只吃豆腐不吃其他。
不得不指出,学校的“特色”不一定真的“特”;即使真“特”,也未必对学生学习有什么不得了的作用。学校不一定非得有“特色”,只要遵守教育常识,遵循教育规律,就是合格的学校,甚至能办出超越一般的好教育。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特色 学校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技工学校|轨道运输专业技术工人|甘肃轨道|甘肃技校|甘肃职校|甘肃培训|兰州地铁|兰州技校|兰州职校|兰州培训|兰州铁道学校|兰州高铁专业学校|甘肃地铁专业|兰州铁路 轨道|兰州铁路乘务|兰州轨道交通|兰州乘务专业学校|兰州高铁专业学校|兰州高铁学校|高薪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