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兰州新区:奋进中的新丝路明珠

发布时间:2016-03-12 01:10:44

浏览量:

分享到:


 

 

兰州新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新区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区位优势明显,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

自成立以来,兰州新区围绕“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按照“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基础设施快速推进,城市框架基本显现,产业集聚初步形成,各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兰州新区,这个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已经成为新丝路经济带上开放开发的热土,国家向西开放战略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数据背后的新区速度

昔日不毛荒滩地,如今广厦千万间。

5年来,兰州新区围绕建设“科学发展的新区、改革开放的平台、集聚产业的基地、宜业宜居的家园”,坚持高标准建设、新模式开发、大项目支撑,全面推进基础配套、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工作,开发建设成就显著。

兰州新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1年的39.04亿元,跃升到2015年的125.8亿元,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6.17亿元,年均增速达34%。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主要经济指标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远超兰州市和省内其他地区同期水平。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13年的5家,发展到2015年的50家,增长10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2.08亿元发展到了2015年的27.9亿元,增长13.41倍,年均增速达91.4%。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现代制造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第三产业迅速成长壮大,从2011年的9.94亿元成长为2015年的27亿元,增长了2.72倍,年均增速达到28.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1年的4.71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7.47亿元,增长5.83倍,年均增速55.4%。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由2013年的4家,发展到2015年的14家。规上服务业由2013年的2家,增加到2015年的19家。

固定资产投资从2011年的140.37亿元,增加到2015年500亿元。“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各类固定资产投资1587亿元,年均增速35.8%。固定资产投资位次从全省各市州第11位上升到第9位,占兰州市投资比重从2011年的16.12%上升到2015年的27.73%,提高了11.61个百分点。

目前,兰州新区核心区120平方公里的基础配套设施已基本建成。引进产业项目281个,总投资3883亿元,引进绿地集团、正威集团等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民营500强企业38家;完成造林绿化18.5万亩,实施了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2号生态湖、4号生态湖等一批城市生态景观工程,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改善;全力推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贸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职教园区建设,城市综合功能日趋完善;新区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营,中亚、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全面奋进,焕发丝路新活力

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新区始终坚持把规划作为先导,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各项规划56项。结合兰州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新要求,重点对空间结构进行了优化。注重城市风貌管控和现代化城市风格打造,编制了《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和片区控详规划,切实增强规划的引领调控作用;同时,规划建设功能各有侧重的“一主三副”城市中心,即主中心、行政文化副中心、职教园区副中心、文化旅游副中心,以及服务半径约3公里的9个产城单元。

城市框架基本形成。2011至2015年,兰州新区加快推进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配套完善学校、医院、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核心区12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5年来,累计建设道路619公里,建成通车382公里,兰秦快速通道和中川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初步形成内部快速疏解、外部高速连接的城市路网框架;第一给水厂、1号热源厂、生活垃圾处理场和中川330KV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已建成投运,为产业集聚发展和群众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引进建设一批优质教育、医疗和文化项目,12个大型商贸服务项目建成运营,5大商圈初步形成,餐饮、住宿、商贸、娱乐等生活性服务设施日趋完善,促进了产城融合发展;以南北山生态屏障建设和城市绿化为核心,累计完成造林绿化18.5亩,完成城市绿化1.8万亩,一批生态工程正在加快建设,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产业集聚发展初见成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新区开发建设的生命线,按照“引新、引高、引强”的要求,围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水性材料、光电制造和生物医药六大产业,着力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加速产业集聚发展。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累计引进产业项目281个,总投资3883亿元,38家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民营500强企业落户新区。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兰石集团、科天化工等44个项目已建成投产,绿地智慧金融城等164个产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企业“出城入园”加快推进,累计实施“出城入园”项目51个,总投资447亿元,累计到位资金211亿元,青岛啤酒等11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兰州电机厂等18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新区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着眼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坚持把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贯穿到新区开发建设的各领域,不断激发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结合新区建设实际和特点,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商事制度、投融资体制等方面改革,全面完成“四单一网”建设,行政审批实行一条龙服务,企业注册实现“三证合一”和“一照一码”;深入推进新区扁平化管理体制和大部门制改革,积极探索适应新区发展的运行管理模式,管委会突出服务经济建设,设立了17个内设机构,不断调整优化机构设置。抢抓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编制完成兰白试验区兰州新区建设规划、工作导则和评价指标“三位一体”的指导体系;参与设立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鼓励高科技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快兰州新区产业孵化中心建设,着力打造集科技研发、中试、转化、交易、服务于一体的辐射甘肃乃至西部的孵化航母。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打造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

2014年,兰州新区争取国家批复设立了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2015年8月18日正式通过国家验收,目前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2亿元,重点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已签约引进项目13个,总投资22.6亿元,引进贸易、货运处理等企业近50家。同时,正在积极争取设立中国(兰州)自由贸易园区。

投资发展环境日益改善。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吸引各类要素集聚,进一步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增强了新区发展后劲。制定出台了《兰州新区鼓励金融业发展优惠政策》,累计引进银行、基金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52家。目前,已累计融资到位资金590.64亿元,为新区开发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引进建设兰州工业学院、甘肃商贸职业学院等10余所院校,将为入区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制定了《兰州新区人才特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办法,引进智库专家141名、高层次创新和管理人才323名,为新区发展建言献策。围绕降低企业成本,对大数据、云平台、基站及传输等通信设备用电,执行大工业企业电价政策;积极落实大用户直购电政策的同时,每年给予入区企业0.05元/千瓦时电价补贴;同时,不断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充分发挥公铁航的联运优势,为入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打造西北开发开放制高点

推进产城融合,优化空间布局。兰州新区将实施质量立区,提升城市品位,发展高端产业,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优质服务,吸引人才集聚。建设融“生产、生活、生计、生态”于一体的新区。优化一、二、三次产业空间布局,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创新驱动、绿色智能、服务共享、管理一流的9大园区。

适应新常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兰州新区将发展现代制造产业,以“互联网+”为平台,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水平发展,着重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等六大产业集群,着力延伸新能源汽车、水性高分子材料、蓝宝石材料、铜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链,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同时,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产城融合发展为核心,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为平台,内育外引,构建高品质、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将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基地规模化、品种特色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四化共进”,发展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玫瑰深加工、高原夏菜生产加工、畜产品定点屠宰分割加工、光伏农业推广示范、现代农业物流等五大基地。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新区将构建“两港”(铁路陆港、空港)、“三网”(铁路网、公路网、城市路网)的立体化现代交通网络体系,推动新区与市区实现同城化发展,形成新区与周边城市的紧密联系、互动融合、向西开放的重要基础。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未来5年,兰州新区将实施创新驱动四大工程,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工程:重点打造“一核心”(产业孵化大厦)、“两平台”(纬三路“十里创新走廊”和职教园区创新孵化基地)。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建设20家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和研发机构,建设面向行业的创新战略联盟,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生物制药、节能环保和绿色制造等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产业化运作。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十三五”期间,兰州新区将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及与服务业、工业融合发展转变,传统农村向新型城镇和美丽乡村转变等三个转变,加快三镇转型,延伸服务功能和城市生活保障功能,有序推进保留村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强化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进程,完善居住证制度和人口信息管理制度。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实施“一村一品”乡村产业体系建设,强化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期间,兰州新区将坚守生态红线和环保底线,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实施新区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等十大生态工程和新区植物园等八大民生工程,建立生态安全防护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实施最严格的大气和水环境保护制度,开展污染物排放权和碳排放交易试点,加强区域环境质量检测监控与预警能力建设,建立突发环境应急体系。重视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开发,构建新区土地综合利用效率评价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园和石化、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食品等四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十三五”期间,兰州新区将推进国际产业合作,重点打造马来西亚清真产业园和中韩产业园。推进国际文化交流,搭建特色经营和文化展示平台,建设好中俄文化合作项目。以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为支撑,争取设立兰州自由贸易区,推动综合保税区与新区铁路口岸、空港的联动,实施与国内其他口岸的大通关合作。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内城市的合作,承接产业转移,探索在新区建立外贸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共同开拓中亚、西亚和中东欧市场。

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活力。今后,兰州新区将利用5年时间,加快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市场边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四单一网”要求,推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规范政府职责权限,提升行政效能,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改革,加快金融要素集聚,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信用管理体系。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新丝路 兰州 明珠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技工学校 轨道运输专业技术工人 甘肃轨道 甘肃技校 甘肃职校 甘肃培训 兰州地铁 兰州技校 兰州职校 兰州培训 兰州铁道学校 兰州高铁专业学校 甘肃地铁专业 兰州铁路轨道 兰州铁路乘务 兰州轨道交通 兰州乘务专业学校 兰州高铁专业学校 兰州高铁学校

精彩专题 MORE >
技能大赛荣誉榜单 普高班、职高班、就业班 升学渠道

甘肃省委改革办第十九次主任会议召开李建华主持

兰州新区:全力打造创新创业“福地”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秦陇校区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