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2015年度精准扶贫脱贫考核现场见闻
近年来特别是双联融合精准扶贫行动的四年里,外出务工已成为不少农民增收脱贫的重要渠道。连日来,记者跟随考核组走访榆中10余个村子,了解到不少村民为了尽快脱贫致富,靠自身手艺和联扶单位培训的技术,纷纷走出家门或在家门口打工挣钱,一年下来仅劳务收入多达好几万元,成为全家人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
“现在打工,光有蛮力挣不了钱,得靠技术,有技术就挣得多。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全村培训输转400余人,实现劳务收入1000万元左右。”两天前在小康营乡永红村进行入户时,村党支部书记赛永刚谈到劳务输出后这样说,永红村坐落在山梁风嘴上,是该县最偏僻的村子之一。在自然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村民主要依靠外出务工为主要生活来源,过去村民们外出打工,几乎都是靠苦力赚钱,钱没挣多少却落下一身毛病,最后的结果又会是因病返贫。
现在大不同了。自双联行动特别是精准扶贫以来,各级联扶单位和市县乡镇政府、专业职能部门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广大青壮年劳动力通过培训,大多能够靠技能去挣钱。村民巨世明和窦彦强通过驾驶装载机培训考核,牟斌等村民学习掌握电焊技术,他们现在出去打工月收入较以前大幅提高,从过去2200元提到现在的5500元。如今,通过掌握技术来改善贫困现状,在永红村正逐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永红村的变化得益于市科技局的帮助,三年来市科技局在永红村开展技术培训20多次。该局农村处处长安谈铭说,他们实施科技特派员服务联扶行动,邀请农机和种养植专家10多位,成立市科技局科技帮扶专家组,组织市县级近400名科技特派员开展包村服务,为联扶提供科技引领和智力支撑,有力助推了全市精准扶贫工作。
而家住贡井乡地湾村的王乃平,也是凭借开车技术打工致富的。八年前,他从部队退伍回乡结婚成家。他家有50多亩山地,多年来靠种植洋芋、玉米等农作物为生。一年到头收入最多也就万八块钱。回乡一年多后,为尽早脱贫过上好日子,王乃平夫妇决定外出务工。
王乃平靠自己学到的驾驶技术,带着妻子到兰州开始打工生活。至此,家中的几十亩耕地,由50多岁的父母照看。临走时,王乃平自信地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您二老在家把耕地管上,如果身体不太好可少种点。我们出去打工,一年下来怎么也比蹲在家里种地好得多!”
到兰州后,王乃平联系了一家出租车行,经多方筹钱买了一辆出租车。因为妻子几年前也拿到驾驶证,夫妇俩先后申请办理出租车服务手续。就这样,他们在兰州开起了出租车。经营过程中,王乃平一般负责夜班服务,妻子在白天拉运。如今,夫妻俩已在兰州跑车数年,除去出租车经营的成本投入,一年的劳务收入可保持在7万元左右。
“王乃平的打工收入,确实非常可观。截至2015年12月,全村313户中,已经有32位村民陆续在兰州从事了出租车经营。从事这个行业收入较高,大伙儿都很努力!”提起村民外出务工增收的情况,地湾村党支部书记周健荣感动地说,32位从事出租车经营的村民,年度务工额可达220万元左右,户均年入为7万元。
据介绍,在地湾村共有150多人外出打工,其中女性一般从事餐饮等行业,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2万多元;约40%的为男性,他们大多选择在建筑行业务工,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3万多元。“从这几年外出务工的情况看,有技艺的人收入相对较高,一年下来可挣到4万元左右。当然,这样的手艺人并不是太多。”村委会负责人这样说。
在榆中县,像地湾村农民外出务工者还有很多,他们依靠吃苦耐劳和学习各种技艺,为家庭增收和脱贫致富奔波着。昨天下午,记者从榆中县政府了解到,2015年以来,全县劳务输转10.8万人(次),实现创收达到20.48亿元,创收额较上年增长0.4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