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子女流入地的“减负计”
|
||
据统计,2001年至2015年,东莞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非户籍)的在校生人数由不足10万人剧增至75.65万人,翻了7倍多,数量超过了北上广深,居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东莞随迁子女的数量还在以每年约3万人的速度增长,当地估算每年需新建四五十所学校,地方财政投入将超过70亿,面对缺钱缺地的难题,让我们一起听听东莞市教育局局长怎么说。 ——编者 在全国人口流动的版图中,东莞一直扮演着人口流入地的角色。这对教育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从2001年开始,东莞市随迁子女学生数量一直呈爆炸式增长。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校生达75.65万人,超过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为全国之最,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81.52%。而在2001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校生只有9.94万人。这样的巨大变化,给我们的教育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 去年两项投入超30亿 这些年,我们以积极、稳妥为原则,努力让随迁子女接受更好的义务教育。首先,坚持公民办两条腿走路,逐步增加学位供给。推动公办学校挖潜扩容,从2012年起,将“增加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学位供给”纳入东莞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按每年递增10%的比例增加积分入学学位供给。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兴办教育,并采取扶持、规范、提升措施,不断提升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另外,实行阳光招生,建立科学、长效招生机制。 为公平、有效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2009年,我市开始在全市范围内采取积分制办法,按照“统筹协调、总量控制、分区排名”的原则,根据随迁子女父母在莞工作、居住年限、社保、税收、创新成果、学历等多方面项目进行积分,从高分到低分录取随迁子女到公办学校就读。 此后,我市根据每年实际执行情况,对积分制入学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我们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对在公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实行与户籍学生同等的免费义务教育待遇;对在民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给予财政补助。2015年,我市在这两方面的经费支出超过30亿元。 有人说,2000年以前,东莞市随迁子女学生基本都在公办学校就读。而到2015年,随迁子女占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却在下降。 真实的情况是,去年,我们全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有17.56万名随迁子女在校生,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人数一直逐年增长。只是因为这十几年来进入东莞市就读的随迁子女学生年均增长量是4万多人,增加了分母,显得比例下降了。为解决好每一个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我们一直在努力。 地方承载力终究有上限 虽然这些措施产生了一定成效,也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理解,但我仍然感觉任重道远,并有些担忧。一来我市随迁子女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仍有待提升。二来一个地方的教育承载能力终究是有上限的。随迁子女学生基数大、增速快、流动性大,给我市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带来了严峻挑战。我们估算了下,如将目前在民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学生全部纳入公办学校解决,我市每年还需增加投入约77亿元。 如按每年增加3万名学生,每所学校1000名学生,按县一级小学标准建设新学校计算,我市每年需提供建校用地900亩。这些地从何而来?而目前我市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总体上与公办学校存在差距,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实。 近年来,国家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2015年11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明确提出从2016年1月1日起,建立起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此次《通知》实现了城乡统一“两免一补”政策、统一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经费分担机制的“三个统一”,并体现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钱随人走”的基本精神,这对我们是一个支持。 东莞市的随迁子女教育问题非常特殊,没有其他地市的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我们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带着问题探索。在总结探索经验,以及开展大量调研、预判的基础上,我市进一步提出了“打造东莞慧教育”的“十三五”发展战略,接下来将始终把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分阶段、多途径稳步扩大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范围,分档次逐步实现与户籍人口同等教育待遇。 用好民办教育与慕课资源 虽然面临种种难题,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我们计划从五个方面采取措施: 进一步优化积分制入学政策。以“建立与居住年限相挂钩享受基础公共服务机制”为导向,完善积分入学政策,进一步整合优化积分项目,简化办理流程。 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创新经费分担模式,为提高随迁子女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提升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政策、资金扶持,加大民办学校教师培训力度,积极推进公办和民办学校结对帮扶,促进民办学校更新观念,规范学校管理,改革教育教学。 全面实施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扩大积分学位供给,逐步扩大随迁子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规模。 大力推进慕课教育改革。着力构建慕课教育公共应用体系,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开展民办学校教育信息化专项建设,加大对其优质资源共享支持力度,以互联网+教育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市公办、民办学校之间实现共建、共享、共用,让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 在这些措施中,提升民办学校教育质量和开展慕课教育改革,应该是最关键的两步棋。民办教育质量提升了,政府购买的民办学校学位才会受欢迎,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家长才能满意。而互联网+代表了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促进民办学校教育质量,以及全市教育水平整体、快速提升的有力手段,也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流入地 子女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技工学校|轨道运输专业技术工人|甘肃轨道|甘肃技校|甘肃职校|甘肃培训|兰州地铁|兰州技校|兰州职校|兰州培训|兰州铁道学校|兰州高铁专业学校|甘肃地铁专业|兰州铁路 轨道|兰州铁路乘务|兰州轨道交通|兰州乘务专业学校|兰州高铁专业学校|兰州高铁学校|高薪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