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取消了61项职业资格证书。至此,从2014年开始的职业资格证清理工作基本完成。据官方提供的数据,被取消的职业资格证占总数的44%。
近半数的职业资格证被取消,对于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双证书制的职业院校来说意味着什么?减“证”之后,如何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与职场需求的无缝衔接?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一些职教工作者和相关专家。
减“证”放权,对职校影响几何
“总体来说影响不大。”记者联系了北京、山东、广东等地的多家职业院校,得到的答案近乎异口同声。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系主任曹授俊告诉记者,和该专业相关的有两项,分别是动物检验检疫员资格和动物疫病防治员资格。过去,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的确需要考这两个证书,而且职业技能鉴定站就设在校内。“但是,这两个证书相对来说层次比较低,前些年农业部还出台了一个执业兽医师资格,完全可以覆盖这两个证书的要求,学校的课程早已和执业兽医师对接了。”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李慧表示:“和我们学校相关的是市场营销师,不过由于过去这个证书企业就不怎么认,所以学校一直没有太推,只是有学生想考,会组织辅导。”
学校所反映的情况,正是此次职业资格清理整顿工作要破解的问题。“交叉重复设置、市场认可度低,给就业人员带来很多困惑。”一位长期从事人事科学研究的专家告诉记者,“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科学评价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一项重要制度,但是经20多年的发展,职业资格设置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很多变相成为部门牟利手段。还有一种趋势,水平认证类变相地成为准入许可性质的了,就是说没有这个证你不能干。这些都是人为设置门槛,增加了就业成本。”
“此次,国务院清理整顿力度很大,基本原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据该专家介绍,国务院在文件中明确提出,“对国务院部门设置实施的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以及国务院部门和全国性行业协会、学会自行设置的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一律取消;有法律法规依据,但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关系不密切或不宜采取职业资格方式管理的,按程序提请修订法律法规后予以取消。”
据中国政府网数据,国务院近两年共分五批取消了200多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为落实国务院精神,2015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废止了原劳动保障部《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规定中所列的90个工种不再要求持证上岗。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师白滨对这些职业资格进行梳理后发现,取消的资格证书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种是过时的职业资格,比如中国民航局设立的苏式飞机维护电气员、苏式飞机维护仪表员,“这些职业现在几乎不存在了,因此资格也失去了意义”。第二类是一些设置明显不合理的证书,如木材搬运工、浴室服务员,“这样的简单工种完全没必要设立证书,并没有起到了规范从业资格的作用,而变成了一种增加就业成本的门槛”。还有一种是只反映工作过程某一方面的单一的证书,例如,这次取消的装饰材料管理师、装饰资料管理师、装饰施工管理师、装饰质量管理师,划分得很细,但无法反映整体的工作过程。再有就是市场认可度不高的证书,如中国职业经理人。企业一般不会因为应聘者具有职业经理人证书就会聘请其担任职业经理,而更多会综合考虑应聘者的从业经历与综合能力。
“学校并不会选择前两种资格证,但是后两种还是有一些影响的。比如,此次取消的汽车营销师,全国499所职业学校开设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不少学校在招生简章中都明确提及汽车营销师或汽车营销员资格证书。”白滨说。
但是,记者致电其中一所汽车相关专业的学校时,学校工作人员表示:“影响不大,学生还可以考其他证书,比如汽车维修。”
规范职业资格,“双证书”制迎来新机遇
面对取消证书,学校表现淡定,反映出原有的职业资格体系与职教领域推行的“双证书”制不相适应的问题。
所谓“双证书”,是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早在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就曾提出:“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也写道,“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经过20年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更明确为“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国家在职业院校推行‘双证书’制,目的是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活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资深职教界人士俞平(化名)对记者说。
有专家指出,“双证书”制理想的状态是双证融通,即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通、课程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的融通、学历教育管理与职业资格管理的融通,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岗位职业能力证书。
但是,在现实中,真正的融通并不容易。“大多数只是一种‘添加’的关系,考证是考证,上课是上课,只有个别改革力度大的专业才能做到与职业资格标准实现对接,当然这和职业资格证本身的含金量有很大关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交通类职业院校教师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学校像船舶、航海这类有明确标准和严格准入制度的专业,教学、评价与职业资格确实可以融合,人才培养的路径很清晰。而有些专业,本身没有市场特别认可或者与专业特别对口的职业资格证书,就只能“生搬硬套”一个或几个证书。
曾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白滨博士告诉记者:“目前德国只有300多种职业,但中国的职业大典却定义了1000多个职业。并不是中国社会比德国需要更多的职业,而是我们对职业的划分过于狭窄。我们的很多职业资格,实际上都是按照岗位划分的,比如此次取消的有色金属协会的黄药工、黑药工,草酸工、二硫化碳工等等,都是按照产品或工艺来设定职业资格,就可能出现一个专业对应好几个证书的情况,在对接时就存在困难。在过去,按照计划经济体制,一个人可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可能考一个资格证书就够了,而现在人是流动的,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过窄的职业划分不利于发展从业者的综合职业能力,对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利。”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职业院校的‘双证书’制推行的确存在困难。学校应该看到,此次国务院清理整顿职业资格证,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是新的机遇。一方面,减轻了学校和学生考证的负担,另一方面今后新增的证书会更加注重内涵,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俞平说。
减“证”之后,职业教育如何提高培养质量
“现在,国家的人才体制改革思路逐渐清晰,学校也应该改变惯性思维,主动抓住机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俞平说。
记者注意到,在刚刚公布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制定国家资历框架,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教育部日前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和《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中,均将“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作为评估指标之一。
那么,面对机遇,职业教育该如何与生产实践对接、与产业升级需求对接、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呢?对此,专家和院校各抒己见。
“面对一些职业资格取消,办学者应该理性思考,不要盲目担心。”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指出,“一些职业资格取消了,并不是说就没有标准了。没有国家标准,还有企业标准,需求是从企业来的,企业需要人,如果人才标准设计得跟行业企业需求不符,即使设定了资格也没有用。”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曹授俊也持此种观点。他说:“教学不能完全按照职业资格证去进行,但是要涵盖资格证的知识点,实际上教学标准应该更高。比如,执业兽医师考试大纲,是我们的教学标准,也有相关教材。尽管相比于被取消的职业资格证,它的要求更高,涉及的知识技能也更新,但是有些最新技术仍然涵盖不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扩展,要跟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设备、专家资源,在企业里进行教学,我们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
“虽然学校可以主动向企业了解需求,但往往局限于具体的某几个企业。学校并不是单为这几个企业培养人才,学生就业也不一定都去这些企业,那么一些具有行业趋势的共性问题,单凭学校一己之力是很难把握的。今年教育部启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研制,或许标准的出台可以在资格证书之外给学校提供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广东一位在职业院校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多年的老师说。
“过去,我们都认为,企业看重毕业生的技能,但是实际上,企业更看重的是职业素养,我们到企业调研听到的反馈是‘这项技术你不会,我可以给你培训,但是你不好好干,那问题就大了’。职业素养不是拿几个证就能具备的,职业学校还需要育人。”李慧说。
“从长远来说,应该建立国家资格框架,既包括正规学校的学历文凭,又包括自学和社会培训获得的职业资格,整合教育和培训等各类证书、资格标准,从而实现等值、互认,不管走哪条路,都有一个参照系,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姜大源说。
“我国亟待加强职业科学的研究。”白滨认为,“科学的规律是先进行深入的职业科学研究,进而做职业分类和职业轮廓描述,然后才是制定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标准,有了这些标准之后,才涉及根据职业资格要求指导职业学校开发课程和进行教学。”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职业教育 职场 时代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技工学校 轨道运输专业技术工人 甘肃轨道 甘肃技校 甘肃职校 甘肃培训 兰州地铁 兰州技校 兰州职校 兰州培训 兰州铁道学校 兰州高铁专业学校 甘肃地铁专业 兰州铁路轨道 兰州铁路乘务 兰州轨道交通 兰州乘务专业学校 兰州高铁专业学校 兰州高铁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