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文化中,书院文化尽管只是其中的一个不大的部分,但一直被某些群体视为固本培元的某种方式,而得到应有的承认和重视。
谈及书院文化,不少同仁或许会想到“鹅湖之会”。南宋淳熙二年,吕祖谦因鉴于朱熹、陆九渊两派学说论点不同,常起争论,故发起约会,邀请朱、陆两家集会于鹅湖寺。于是有了朱、陆两派第一次面对面的激烈争论。朱熹认为陆学太简易,陆九渊则认为朱学太支离。其实质,无非为求个正宗与教主罢了。同样,今天以怎样的姿态看待各自的主张,既能坚守自由独立的学术精神,又有兼容并蓄的胸怀,如何由论辩、争论转为对话,对我们也是一种考量。
自近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下的班级授课制的严重冲击,书院文化的影响似乎并没有达到历史的顶峰,但回过头来看在今天的教育生态和教育现场,很多人将救赎之道依然转向了传统的书院文化。并开始以星星之火之势,不断在国内生根、发展、壮大。
与苏格拉底、柏拉图时代的阿卡德米学园不同,我国的书院并不只是一个知识授受机构,而是一套完整的“成人教育”系统。当然,在外化的物质方面,书院主要有两大载体:人与书。“人”作为一切书院文化的主体,按照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人本身居于教育的中心位置,这和现代教育理论中人本主义是完全契合的。书院的另一个载体即是“书”。这“书”不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书,因为书院的根本指向不是谋取功名利禄,而是启迪获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智慧的路径。
书院文化的优势,在于去功利化、去绩效化、去市场化,将“人”和“书”天然地结合到了一起,从而生成某种生命意义上的“愿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传统书院大多具有以人为本,经世致用,自定教材,自由讲学的文化愿景。如何使这种无法物质化的“愿景”高度与现代的学校文化契合,其关键恐怕还在承认教育有其本然的规律,并按照该规律在现实的生态中慢慢还原、慢慢改良。
从“人”和“书”两个维度看,就书院文化的特质,大致可以作如下概括:就生长的“人”来说,他必须是高度“独立”的,尤其是精神的高贵和独立;同时又具有“领袖”气质,能够指引和帮助芸芸众生过上更加美好和更加幸福的生活。当然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拥众”,即经过自我影响力的辐射,可以慢慢形成一种效应,让更多的人转变人生方向,变得更加澄明和纯粹。从“书”的角度看,一个良好的传统书院,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也就是能让人沉潜下来而不被打扰的环境,表现得非常的“闲适”和“散漫”。
在当下的教育生态中,书院的存在,是一种教育信仰的存在与坚守。但它也如同其它正常学校一样,永远需要处理好人、书、事三者之间的关系,以立人为命业,读书为抓手,在实践中明理,在传承与批判中前行。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书院 文化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技工学校|轨道运输专业技术工人|甘肃轨道|甘肃技校|甘肃职校|甘肃培训|兰州地铁|兰州技校|兰州职校|兰州培训|兰州铁道学校|兰州高铁专业学校|甘肃地铁专业|兰州铁路 轨道|兰州铁路乘务|兰州轨道交通|兰州乘务专业学校|兰州高铁专业学校|兰州高铁学校|高薪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