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体系的建设思路
(一)明确基本前提:重点围绕中国特色职业学校教育的质量评价
从国际职业教育比较来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学校究竟是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还是合作方或参与方,则由于各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不同,从而使得学校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不同[1]。建立在学校教育框架基础上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的战略选择。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对较低,人口受教育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直接刺激产生了对大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劳动年龄人口达9.3亿人,首次出现下降。在2030年以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会稳步地、逐步地有所减少[2]。有专家认为,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结束就是技工时代的开始,而且还会再进入高级技工时代、专业人才时代,这是新人口红利[3]。因此,全日制的、适龄青年的、职前的、学历的、中职与高职并重的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选择。
我国职业教育走出了一条自身发展之路,类型特色不断凸显。《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将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论述为“高等教育中主要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教育,职业教育中以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教育,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进得来、上得起、学得好、出得去’,不可替代的经济社会贡献”。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全日制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合作等逐渐成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关键词,职业教育正在发生质的飞跃,改革思路基本形成共识。因此,构建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必须立足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的实际,重点就是围绕职业学校教育的质量评价,充分凸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3个重要特性:一是外部适应性,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质量评价必须把适应社会需要和增强学生发展能力作为根本标准,要有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二是内部适应性,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强调人的终身发展,质量评价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要强调面向人人,坚持全日制教育与各类职业培训并举并重;三是内在协调性,质量评价要兼顾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协调各级政府、各个行业在评价中的作用。
(二)形成基本理念:确立新型职业教育质量观和评价观
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仍在很大程度上面临着“下不去,用不上”的结构性矛盾。以农业类专业为例,过去10年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了大批农业类专业学生,仅“十一五”期间就有300多万毕业生。但是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发现,过去10年全国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农业人口仅增加了6万人。那么,职业教育为农村和农业培养的大批人才哪里去了?解决技术技能型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亟待建立新的职业教育质量观和评价观。事实上,职业教育质量与职业教育的使命、目标以及执行结果高度相关。我们认为,基于职业教育的使命和目标,职业教育的质量观应该由学生发展、学校工作、政府责任、服务贡献等4个维度组成[4]。其中,学生发展是教育质量之本,是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结果性指标;学校工作包括办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是衡量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描述性指标,在以往的教育评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政府责任是职业教育督导督政的重要指标,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在同层次学校教育中的回报率和吸引力较低,市场难以调节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矛盾,政府推动成为职业教育质量的保障性指标;服务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使命,是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贡献性指标。
在新的职业教育质量观基础上,需要加快确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观。转变单纯以升学率、高端就业率等为评价指标的传统质量观,围绕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鼓励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三线城市、在县域和农村地区就业,逐步建立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等评价指标,围绕“培养什么人”,评价“如何培养人”,形成新的职业教育评价制度,解决毕业生“下不去”的结构性矛盾,引导职业教育为当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服务,突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瓶颈,实现职业教育改革红利。
(三)构建制度体系:凸显职业教育评价的多元化与跨界性
结合我国经济社会与文化教育的发展背景,进一步推进管办评分离、服务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我们提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之际,构建适应转型期发展需求、体现“跨界性”评价目标与任务、多元主体参与、社会评价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政策体系,推动形成“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新格局。具体而言,这一制度体系应该是一个“四维整合、五方参与”的框架结构,具有社会评价为主体的特征,与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所谓“四维整合、五方参与”就是以学校评价、专业评价、教学常态评价、政府责任评价等4个维度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学生、行业企业、第三方专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评价为主体意指把职业教育的评价权和监督权更多交给社会、回归社会,推动管办评分离,形成“社会评职业教育”的教育治理模式,这包括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和第三方专业组织的功能。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制度建设 职业教育 需求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技工学校 轨道运输专业技术工人 甘肃轨道 甘肃技校 甘肃职校 甘肃培训 兰州地铁 兰州技校 兰州职校 兰州培训 兰州铁道学校 兰州高铁专业学校 甘肃地铁专业 兰州铁路轨道 兰州铁路乘务 兰州轨道交通 兰州乘务专业学校 兰州高铁专业学校 兰州高铁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