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尚属首次,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讨论。
在中国制造业重镇的珠三角,人们开始寻找新时代的工匠,探讨创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作为中国经济第三城,除了有现代服务业的强大支撑,广州更手握先进制造业“一手好牌”,吸引高技能人才纷至沓来。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广州正在产业重构布局中寻求未来发展的动力。“十三五”期间,广州将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将由2014年的54.2%提升到2020年的70%。
从这个角度看,广州不仅需要讨论工匠精神,更需要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再度诠释和全新实践,为广州回归先进制造业的舞台中心注入新动能。
大时代下,广州呼唤工匠精神,也需要更多具有大匠风范的匠人。
高技能人才支撑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车门即将关闭,谨防夹伤。”广州地铁上,随着屏蔽门、车门先后关闭,列车载着广州人穿梭于生活与工作之间。
可谁又知道,广州地铁二号线首次引进国外屏蔽门时,单维修一扇屏蔽门就得花8万元。9年后,维修价格已降至不足1万元。最牛的一次,广州地铁曾用不到80元就搞定了原本要8万元才能完成的维修任务。
这背后,高技能人才的力量不容小觑。2007年起,广州地铁高级技师张重阳、李天明、陈少鹏等组成的团队从零开始逐步摸索,成功促使屏蔽门国产化。
高技能人才是广州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支撑点”。
截至2015年底,广州大专以上人才、专技人才、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303万人、149万人、226万人,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增加31.2%、38.3%、37%,均居全国前列。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1%,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年轻一代的优秀技术能手正在涌现。去年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广州培养的5名选手代表国家参赛,并取得2银1铜2个优胜奖的历史突破,奖牌数占全国1/5、全省近1/2。
在世界技能大赛闭幕式上,当韶关小伙子谭伟创还在为其他选手登台领奖兴奋不已时,主持人突然喊出了他的名字。“我做到了!”他说,不敢相信自己获得了CAD机械设计项目银牌。
从普通技校学生成长为世界技能大赛“国手”,谭伟创提供了一个技能成才的范本。在90后的谭伟创眼中,工匠精神是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尤为重要的精神补充。
产业重构布局激发澎湃动力
尽管广州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高于全国水平,但在被称为千年商都的广州,服务业比重已接近七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70.6%。
这便出现了一个疑问:广州是否需要讨论工匠精神?当广州人在谈论羊城工匠时,应该谈论什么?
与20年前广州制造业的大品牌主要集中在万宝、华菱等轻工产品不同,如今广州的品牌不仅有传祺汽车、珠江钢琴等制造业,还有网易、唯品会、腾讯微信、UC等互联网行业。
微信,这款在广州诞生的全球最大即时通讯社交软件,堪称广州工匠精神的新代表。被称为“微信之父”的张小龙对产品的追求有非一般的执着,他的多数产品都经过工程师成百上千遍的修改才上线。在流传甚广的微信背后的产品观里,有这么一条对产品经理的要求——“作品而非产品,工匠而非设计师”。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表示,微信开发中,张小龙身上的工匠精神与旧时的八级技工有不同体现,但专注敬业、追求完美的精神特质是一脉相承的。
除了有第三产业的强大支撑,广州还有先进制造业的好底子。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广州正在产业重构布局中寻求未来发展的澎湃动力。“十三五”期间,广州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将由2014年的54.2%提升到2020年的70%。
从这个角度上看,广州不仅需要讨论工匠精神,更需要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再度诠释和全新实践,为广州回归先进制造业的舞台中心注入新动能。
城市核心竞争力孕育工匠精神
一群工匠背后是一群明星企业,一群明星企业背后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广州经济转型及产业化发展的深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战略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高技能人才需求日益强烈。广州致力于“以服务留才”,在面向来穗务工人员各项公共服务中,从政策上向技能人才给予更多的倾斜和优惠,使在广州拼搏奋斗的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
今年1月,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以4个培训项目模块,确保推进来穗人员全方位融合。其中,“伴你成长·成才广州——工作技能提升与就业创业引导”板块把来穗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纳入。
在技能人才的培育方面,技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至关重要。经过64年的开拓,广州技工教育于“十一五”后期驶入发展“快车道”,从粗放式扩张逐步转向精益化运营,由主要培养中级工转向主要培养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由追求规模效益的规划化发展逐步转向追求高端引领的内涵式发展。
近年来,广州技工教育在探索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方面先行先试,构建了独特的“广州模式”,成为全国技工教育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的成功典型,也在国际竞赛、国际合作中擦亮广州技工教育的品牌。
让有工匠精神的匠人活得更体面、更被尊重,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广州培育出如是土壤,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
■记者连线■
以制度引才 实施高技能人才精工工程
“如今的广州更需要工匠精神。广州出现过许多大师级工匠,也有能修造出陈家祠等这种建筑的工匠,这说明岭南文化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我们要做的,是在高科技、大数据的当下把它挖掘出来”。广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秦如是说。
但严峻的现实同样值得深思:虽然大力推行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的改造,但却面临“设备易得、技工难求”的尴尬局面;虽然不乏大批优秀的经营管理、科技研发的英才,但劳动力市场的技术工人、高级技工却出现严重短缺。
杨秦认为,广州市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已越来越成为广州经济腾飞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广州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在积极推动广州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以及省“珠江人才计划”等中央和省的重大人才工程的同时,广州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组织实施了一批市重点人才工程。
构建高层次人才集聚体系后,这些高层次人才在资助期内创造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认定的市管专家在资助期内,创办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约217798.49万元,解决了7060人的就业问题,累计为广州创造了约69014.93万元的税收收入。
而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经过64年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广州技工教育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注重品牌创建和内涵发展,走在了全国技工教育的前列。
目前,广州共有技工院校27所,其中7所为技师学院,建有国家级“大师工作室”2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个、世赛集训基地3个。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1.3万人,每年政府投入免学费和助学金资助3.1个亿,设有126个专业,基本涵盖了珠三角主要产业,年毕业生近3万人,就业率96%以上,7所技师学院的就业率达98%以上。
广州市技工教育形成了以技师学院为龙头,以普通技校为基础,公办与民办互补,专业覆盖面广,在校生规模大,培养层次涵盖技师、高级工和中级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齐头并进、“双轮驱动”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杨秦透露,今年,广州将实施高技能人才精工工程,健全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组织开展各类重大职业技能竞赛,加速技能创新成果的传承和推广。同时,广州将加快发展现代技工教育,建立“政校企协”四位一体的育人制度,深化专业布局调整,推动师资队伍专业发展,加快入驻教育城和智慧职教建设。
立足“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广州人才工作将继续发挥“揽才”优势,围绕广州重点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以服务留才 让来穗工匠有“获得感”
广州这座开放、包容、务实的城市,是广大来穗人员特别是新一代技能型务工人员和创业者实现梦想的理想之地。目前广州登记在册的来穗人员达790多万人,其中登记就业在职的超过520万人,这个群体已成为支撑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广州的产业生力军,为推动广州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事业发展作了重大贡献。
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局长曾凯章介绍,广州先后出台了针对来穗人员的积分入户、申请公租房、就业培训、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落实医疗及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来穗人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随着广州经济转型及产业化发展的深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战略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淘汰,高技能人才需求日益强烈。“我们一直致力于以服务留才。”曾凯章表示,在面向来穗务工人员各项基本公共服务中,广州一直在政策上向技能人才给予更多的倾斜和优惠,使在此拼搏奋斗的来穗工匠有更多的“获得感”。
针对来穗人员中的高技能人才或特殊行业人才,广州的积分制入户给予政策性加分,让那些技术能手、贡献突出的来穗务工人员真正能在广州安居乐业。曾凯章说,目前广州正在对积分制入户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和完善,考虑在积分指标中增加“创新创业指标项目”,为在创新集聚区、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区、创新改革试验核心区等高新技术企业就业的技能人才设置加分项目,为广州经济转型、新兴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吸纳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今年,广州推进来穗人员享受公共服务均等化又添新举措——来穗人员可积分制享受申请承租市本级公共租赁住房。曾凯章介绍,《来穗人员申请承租市本级公共租赁住房分配实施细则》明确,公租房向两类来穗务工人员开放申请,其中之一就是“高技能人才或受表彰、获荣誉称号的来穗务工人员”可获得相应优先配租分。
为关爱和勉励包括来穗工匠在内的广大来穗务工人员,从2008年开始,广州市每年都在来穗务工人员中评选出“广州市优秀异地务工人员”和“广州市优秀异地务工技能人才”,为来穗就业创业的技能人才点“赞”,让他们得到了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下一步,我们将扎实抓好《广州市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贯彻实施,让广大来穗人员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曾凯章说,融合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包括来穗工匠在内的广大来穗务工人员的需求为导向,采用定单式与个性化相结合模式,通过分层、分类、分批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来穗人员在社会行业竞争环境下的适应能力、驾驭工作岗位能力,帮助他们在培训中成才、在成才中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高端对话
世界技能组织主席西蒙·巴特利:卓越的工匠应成为广州的品牌
被誉为“技能界奥林匹克”的世界技能大赛,创办于1950年,每两年举行一次。对广州的技能人才而言,世界技能大赛不遥远,也不陌生。
2010年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后,我国于2011年、2013年、2015年分别参加了第41届、第42届、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广州选手作为国家代表队一份子也参与其中,并逐渐承担更重要的使命。
用世界的目光看广州,广州该如何铸就工匠精神?5日,为了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技能人才培养经验交流会,世界技能组织主席西蒙·巴特利提前一日抵达广州,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畅谈技能人才培育与城市产业发展的关系。
储备高技能人才队伍参与国际竞争
南方日报:世界技能大赛举办至今,已成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广的职业技能竞赛,请您介绍创办大赛的初衷。
西蒙·巴特利:世界技能大赛的宗旨是促进青年人的职业技能水平。我们对所有比赛项目制定的标准都是高于任何国家或地区的技能标准的,并不是以哪个国家的标准为蓝本。
因为将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优秀选手聚在一起比赛,我们不仅希望能够激发青年选手开拓进取,挖掘自己的能力,也希望跟随选手一起来的专家能看到世界的技能标准,以便他们回国之后继续发展各自国家的工业标准,参与世界竞争。
南方日报:工匠的职业技能水平和一个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有怎样的联系?
西蒙·巴特利:一个城市必须对技能进行投资,储备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不然很难实现经济、产业的发展。同时,只有拥有良好的熟练技术工人,才能保证这个城市设计的产品能被合格地制造出来,进而提高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世界技能大赛就是这样一个平台,让各个国家、地区看到自己与国际标准的差距。
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劳动力多元化
南方日报:今年“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广州要擦亮羊城工匠招牌,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西蒙·巴特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没有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能依赖单一的劳动力获得成功。劳动力的构成不应该只是大学生、研究生,或是没有受过培训的普通劳动力,经济的发展需要技能人才、需要技师。
因此,这个城市需要关注如何推广职业教育,吸引更多聪明的年轻人就读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继续深造他们的技能,让他们有一技之长进入劳动力市场。现在,并且在将来,小到个体的成功、企业的成长,大到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个人持续不断的学习和接受培训。
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要拥有培养工匠的师资,即教师队伍的建设。他们是学生成功的关键,却经常被忽略。
南方日报:近年来,广州技能选手在国际大赛上崭露头角、屡获佳绩,这是否意味着,广州在培育、吸引高技能工匠方面空间广阔?
西蒙·巴特利:近年来,广州技能选手在世赛上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大部分选手均来自于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或是在该校接受培养和集训的学生,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做得很成功,所取得的成绩让人骄傲。
通过多次广州行的所见所闻,我能感受到政府和社会对于提高技术人群职业技能水平的愿景和需求十分迫切。尽管广州只是参加了三届世界技能大赛,但选手正逐渐进步。现阶段,从国家层面而言,中国选手在将近1/4的技能领域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其他大部分属于中等偏上,但还有个别项目差距较大。
那么,通过对年轻人的基础教育,进而引导他们选择职业技能教育作为个人发展方向,能够保证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拥有一个庞大的高素质人才储备库。正如金字塔一样,每一个选择职业技能道路的人就像一块砖头,底座越大,其高度就会越高。
如果广州能在中国、在世界打响培养卓越工匠的品牌,必定能吸引世界各地更多高质量的投资商到中国、到广州进行投资。这不仅对技工院校、对广州、对中国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圆桌论道
广州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
如今,从官方到民间,都在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对于广州而言,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它如何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广州需要怎样培育工匠精神?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六位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阶段的专家学者和技能人才,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一次圆桌论道,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独到见解,诠释了工匠精神的要义。
内涵
南方日报:今年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被浓墨重彩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您如何定义“工匠精神”?
丁力:提工匠精神,是因为现在流行的很多东西不适合制造业发展,包括急功近利、言而无信、粗制滥造。工匠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这些弊端的反面,要着眼长远、务实苦干、说到做到、精益求精。
陈鸿宇:工匠精神是一种基于专业分工、市场需求基础上,对自身专业、制造业加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它产生于过去的手工业时代,是一种近乎人生信仰的追求。
罗昭亮:我一辈子都是工匠,做了70多年,每天都在动手,每秒钟都在学习。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精神还必须要开动脑筋,动手要先动脑。
郭应键:对于我来讲,工匠精神就是对供水设备、生产工序非常了解,懂得及时维修保养,维护正常运行,这些工作我做了20年了。
冯旭敏:工作态度排在第一位,追求100%完美,然后便是责任心。
钟建伟:工匠精神就是坚持、创新。时代变迁,但工匠精神不变,就是专注于一个工种,深入钻研。
逆袭
南方日报:如今,我国决策层将“工匠精神”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旨在改变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的堪忧现状。您认为,工匠精神与创新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
丁力: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制造业靠低成本赚钱,当成本渐渐抬起,没有价格优势时,产品质量就成为核心问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两会中指出,广东的制造业面临“两头不靠”的双重挤压,比下成本不如人家低,比上质量不如人。
工匠精神则强调,在同样成本的条件下制造出更好的产品,或者同样质量下成本更低。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整个广东制造业来说,倡导工匠精神的精髓就是精益求精,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质量、提高性价比。
说到产业创新发展,很多人都崇尚高大上的东西,如基因工程、航空上天,其实创新在很多行业都有,而精益求精就是一种创新。比如手工艺品的精准度、精确度超过别人,就是靠创新。
陈鸿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呼唤工匠精神。过去人们将工匠精神简单地理解为手工业加工的需求,实际上大工业时代恰恰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并非个人的事,它更宏观、更高层次,是融入中国制造2025的工匠精神。如今的产业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增长方式,对工匠精神忽略不顾,而工匠精神是质量和效率的结合。
罗昭亮:发明与创造都来自于工匠精神,好的工匠是善于创新的。任何行业要有生命力,必须
新先行,否则事业就会奔溃。红木宫灯原本是古代宫廷的照明用品,到了现代就有生存危机,北京、上海、广州的宫灯厂都倒闭了,但我们并没有让这个技艺失传。传承发展就要加入新的元素,比如中式水晶灯,水晶是西方元素,但中国能让红木与水晶结合,制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时尚灯种。
郭应键:工匠精神会让更多人专注于工作,促进行业的发展。
钟建伟:国家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需要更多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制造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如今的互联网发展很快,其背后需要无数技术工人去支撑它的发展,他们专注一件事情,开发并优化各种高科技。
作为
南方日报:工匠精神无处不在,产业的创新发展同样需要工匠精神。那么,广州应该如何培育工匠精神呢?
丁力:首先要改变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心态,树立长远意识,打造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同时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让打造百年老店、基业长青的企业有甜头、有奔头。对于有独特技能的工匠,待遇不应该比别的人才低,让他们靠技术精湛得到全社会尊重。
粗制滥造表面上看起来是糟蹋自然资源,实际上说明制造业缺少了应有的敬畏精神,我们要尊重大自然规律,珍惜资源,精益求精。培育工匠精神还要解决社会的诚信问题,讲诚信导致利益受损时应有人挺身而出保护。
陈鸿宇:全社会应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意义、时代特征形成共识,政府应在全社会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环境和体制,支持对于工匠精神的尝试和努力。对于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师、普通劳动者,应给予鼓励。比如省市可举行工作技能大赛,每年评出一个行业的标杆人物,给予一定的奖金奖励,能起到激励作用。
此外,还要有保护工匠精神的法律,比如生产的电饭煲被山寨了,要打击处理。最后还要有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付出就有报酬,鼓励有技艺的人加入。
罗昭亮:没有喜爱就没有动手,首先要有动手的兴趣,动手能力强了自然有创新。我现在就在想办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让更多年轻人喜欢宫灯,吸引他们去动手、动脑。
郭应键:以前的人为什么有工匠精神,因为掌握了技艺就能影响整个行业,有光荣感。但现在的企业,尤其是一些国企,可能会存在这种现象,做多做少的报酬差不多,有时候反而是做得多错得多。如果改变分配制度,做得多的报酬高、能提升职位,就会有学习的动力。
冯旭敏:收获和付出成正比的话,就会精益求精,不断挑战更多,收获更多。以我的工作经历为例,日本公司的制度很人性化,只要业绩、客户评价、同事评价达到相关标准,就可以参加升职面试,面试通过就可以升职,只要有能力就能往更高的方向走。
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2016-2020年)
目标
构建“以民生牵引融合、以项目带动融合、以培训促进融合、以考评深化融合、以组织保障融合”,“政府搭台主导、企业出资出力、社会广泛参与、来穗人员和本地居民包容互助”的全方位来穗人员大融合格局。
四个培训项目模块
其中,“伴你成长·成才广州——工作技能提升与就业创业引导”主要内容:
1、就业技能理论与实操培训升级
2、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与技能证书核准颁发
3、就业创业政策资金扶持与合理引导
4、强化企业责任鼓励社会参与融合
“伴你成长·成才广州——工作技能提升与就业创业引导”目标:
到2020年,以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社会保险等工作为着力点,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涉及就业服务、职业培训、技工教育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商都 工匠 千年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技工学校 轨道运输专业技术工人 甘肃轨道 甘肃技校 甘肃职校 甘肃培训 兰州地铁 兰州技校 兰州职校 兰州培训 兰州铁道学校 兰州高铁专业学校 甘肃地铁专业 兰州铁路轨道 兰州铁路乘务 兰州轨道交通 兰州乘务专业学校 兰州高铁专业学校 兰州高铁学校